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行业视点

天津大学练继建团队水-风-光多能互补优化运行调控研究扬帆起航

来源:中国储能网   作者:综合报道   2018/1/16   浏览11221次   

[摘要]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的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的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十二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进入了大范围增量替代和区域性存量替代的发展阶段,可再生能源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做好清洁低碳能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也将成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必须加快建立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风能和光伏具有间歇性、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出力易波动且不稳定,合理可靠的互补容量成为保障风、光能源并网的关键。水电因其快速调节性能和可靠调节能力,成为平抑风电、光电的不稳定性,有效解决风光大规模集中上网和远程传输消纳难题的首选互补能源。因此,依据风、光能源分布特点,我国已建成和待建多个装机规模世界之最的水-光-风多能互补基地。针对未来新的发展形势,如何适应性地做好水-光-风多能互补基地的运行调控,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充分发挥其互补优势,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行业难题。


自2013年,天津大学练继建教授团队在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支持下,紧扣水-光-风多能互补基地规划、建设和运行调控需求,开展了前期研究。通过多方面调研,掌握了欧美国家开发风、光能源和相关支撑技术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比,明晰了我国多能互补基地与国外已建成工程在所处气候、能源特征、系统规模和开发模式、电网结构、能源需求、能源消纳等多方面的差异,强调应在借鉴国外已有成果和经验基础上,研发适用于我国大规模容量集成、长距离输送消纳的清洁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运行调控技术和方案,并提出了具体技术研究内容和难点,为系统全面和深入开展水-光-风多能互补优化运行调控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

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的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

2017年,在水-风-光多能互补优化运行调控领域,天津大学练继建教授团队主持开展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的“黄河上游千万千瓦级水-光-风多能互补协调控制研究”项目,团队马超教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总经费达510万元。同时,中国光伏发电领域的知名工程专家,世界最大规模水-光-风多能互补基地建设负责人,庞秀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工程博士身份加入练继建教授团队,共同开展相关研究。上述发展实现了水-光-风多能互补优化运行调控研究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无缝对接和全面耦合,也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多年,研究团队将共同努力,在风光能源特性及其高精度预报、风-光能源规划和布局优化、水-光-风多能互补优化运行调控决策、储能技术在多能互补系统应用等多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张电青)


瀚谷储能网版权声明:
瀚谷储能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作品侵犯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

网友评论

游客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快讯 更多>